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

車站裡的老台灣

自從四歲第一次遊日本後,我便熱愛在日本這個現代化國家留下足跡。要穿州過省,當然不能錯過乘坐子彈列車的好機會。當我瞭解到台灣也有高鐵及頗完善的鐵路網絡後,便斷定寶島的火車站也充滿著現代化的氣息。後來我終於肯定「未曾前往那裡,便肯定誤解那裡」這句話是正確的。

台東並沒有甚麼大城市風光。其中宜蘭是一個蘊含夜市風光的城市之餘,也有遼闊的綠野農田盡入眼簾。位於宜蘭東北面的頭城自然也充滿效區風情。

我步向頭城火車站,驀然看見一座古舊的平頂建築。車站附近人影稀疏。當時正值喜氣洋洋的農曆新年,即便是小鎮也會有不少居民上街慶祝吧?

火車站裡應該也有一批從大城歸來的「回鄉人」吧?可是走進車站後我看見的只是一名售票員及數位站在月台上的員工,聽到的只是夾帶著寒氣的風聲及零散的腳步聲。難道是哪裡的熱鬧,造成這裡的靜寂?

車站的大堂是一個只有教室大小的矩形,燈光昏暗,釘在告示板上的海報及旁邊的藍色椅子都鋪著沉澱已久的塵埃。斜陽及電子板偶爾的跳動總算為沉默的大堂增添生氣。廣播聲在整個車站迴盪,也為幾近凝滯的空氣注入活力。縱使這個充滿古舊特色的車站只是歲月長河中的一粒細沙,這粒沙子就是有與時光急流並存的能力。

在大堂待了接近一小時後,我決定入閘等候那列前往台北的自強號。入閘後放眼四周,果然看到大片似乎在香港已經所剩無幾的翠綠田野。周圍的沉寂似乎刻意讓我體會一下台灣獨有的鄉郊風情。現在回想起來,我不應抱怨時間緩慢的流動,因為能獨享那片天地是我的福氣。當然,我只是抱怨了幾句,並沒有錯過欣賞自然美景的難得良機。

正當我陶醉於欣賞這片人間樂土的時候,一列現代化火車伴隨著低沉的隆隆聲緩緩進站。那一刻,我的雙腳似乎在月台紮根,抑或是月台抓住我的雙腳?不過都不要緊,總而言之,我只能以四隻字形容對車站及這片樂土的喜愛之情:難以形容!

列車開動後,窗外的景色開始向後飛逝。車站人員似乎在歡送這批旅客。他們的微笑已在我們的心田種下一棵棵茁壯成長的幼苗,使我們勇於向未知的前程進發。

中國內地歷來最大規模的機場搬遷行動

第一班由新大樓啓航的客機,是深圳航空航班編號9853班機,載著159名乘客,經武漢飛往呼和浩特,準時在7時55分起飛。

大約十分鐘後,第二班南方航空飛北京的航班亦順利起飛。這條航線亦是1991年,深圳機場開幕時第一班航班。

首批旅客很多一早就到機場登記,有旅客指新大樓較舊大樓有很大分別。

為了慶祝首航,航空公司亦專程安排了吉祥物在登記閘口。首航旅客的登機證上,特別印有新航站樓啟航的字樣,讓首批旅客可以留為紀念。

至於舊機場客運大樓在昨晚十時開始關閉,1991年啟用的兩個舊大樓正式走入歷史。所有航班暫停升降,轉移工作亦隨即展開,超過20000名工作人員一晚內將2600輛特殊車輛,駛到5公里外的新客運大樓。

搬遷工作早在一日前展開,67架停泊在舊大樓的客機被轉移到新的客運大樓,今次是中國歷來最大規模的機場搬遷行動。

當局已經為新的行李系統進行了43次壓力測試,但為避免新系統啟用時出現混亂,當局做了多重準備,以應付出現突發事件。

而為減輕磨合期間新大樓的壓力,新大樓投入運作第一日,航班升降數目會比平時少三成,第二天就會減少一成,到第三天,即是星期六,才會全面恢復正常。

新的深圳機場第三客運大樓耗資超過210億元人民幣,歷時近三年興建,佔地13平方公里,是目前使用大樓總面積的三倍,有76個泊位,其中62個是登機橋位,預計到2035年,每年客流量可以增加至4500萬人次。

新客運大樓比舊大樓靠近海邊,到機場碼頭只需要五分鐘車程,設有高速客輪連接本港的赤鱲角機場,是全國第一個做到海陸空連接的機場

(from http://news.now.com/home/international/player?newsId=86349)

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香港電視力求上進,首現影展


科學家觀測到最劇烈宇宙爆炸

        多國研究人員周四報告說,他們利用太空與地面望遠鏡,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觀測到迄今最亮的一個伽馬射綫暴,這也是人們觀測到的最劇烈的一次宇宙爆炸。
  
        伽馬射綫暴是宇宙中發生的最劇烈的爆炸,理論上是巨大恒星在燃料耗盡時塌縮爆炸或者兩顆鄰近的緻密星體(黑洞或中子星)合併而產生的。伽馬射綫暴短至千分之一秒,長則數小時,會在短時間內釋放出巨大能量。如果與太陽相比,它在幾分鐘內釋放的能量相當於萬億年太陽光的總和,其發射的單個光子能量通常是典型太陽光的幾十萬倍。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發現伽馬射綫暴以來,人們已數千次觀測到這一類天文現象。但來自美國等多個國家的研究人員在《科學》雜誌發表四篇論文說,科學家在今年四月二十七日觀測到在多個方面都打破紀錄的伽馬射綫暴GRB 130427A。

  亞拉巴馬大學亨茨維爾分校博士後熊少林說,類似的爆炸可能是百年一遇。首先,它是迄今人們觀測到的最亮的一個伽馬射綫暴,在地球上拿雙筒望遠鏡都可以看見;第二,單個光子能量最高(九百五十億電子伏),相當於典型太陽光的三百億倍;第三,這個伽馬射綫暴的餘暉高能輻射長達二十小時。研究人員還發現,這個伽馬射綫暴發生在距地球約三十六億光年處,這個距離僅為典型伽馬射綫暴的三分之一遠。引發這個伽馬射綫暴的是一顆巨大恒星的爆炸,該恒星質量是太陽的二十到三十倍,但體積只有太陽的三至四倍。

(來自星島日報)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慶祝中華大網誌成立三周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knBBhcOroM&feature=youtube_gdata_player

時移世易,強勢不可擋?

 
昨日台灣的總統府得知一個驚人的消息:岡比亞宣佈與中華民國斷交,並即時生效。這個令台灣當局表示震驚及遺憾的聲明再次挑動海峽兩岸的神經。
 
岡比亞總統表示為顧及國家戰略利益才決定再次斷交,但仍會與台灣居民維持良好關係。從新聞報導可見,台灣當局的人員似乎心有不甘地收起岡比亞的國旗。我十分理解台灣的感受,畢竟事出突然。兩岸三地都會猜想,是否真的如新聞報導所說,是岡國總統賈梅的個人決定,抑或是另有原因?
 
雖然斷交聲明中並沒有提到中國大陸,但外界仍猜測岡比亞與中華民國斷交是為了重新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近幾年來,中國大陸對非洲的經濟援助金額穩步上升,不久便很可能超越美國而成為全球最大規模援助非洲的國家。國際社會於是猜測岡比亞這個貧瘠的西非國家希望經濟方面日益強大的中國大陸援助其經濟發展。在中國大陸的經濟日益繁榮的同時,台灣的經濟發展在最近十數年一直受政局制肘,似乎缺乏持續高增長的動力。所以兩岸的經濟差距日益縮窄。加上中國大陸多年來一直打壓台灣的國際空間,令外界很自然便估計背後原因與中國大陸有關。
 
時移世易,瞬息萬變,國際格局風雲變色。中華民國如何能在重重困難中突圍而出,舉世矚目?在此祝願馬英九能做出實質的好成績,早日解決政治紛爭,積極為台灣開拓國際空間,使位處亞洲中心的寶島成為照亮全球的燈塔。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世紀風災過後顯善惡人性

一場突如其來的無情「世紀風災」,奪去了成千上萬菲國國民的寶貴性命,也再次敲響了氣候變化的警鐘。

(from Hamiplus)
 
 
(From Reuters)
 
菲律賓風災地區陷入絕境,部分災民缺水缺糧,政府宣布全國進入災難狀態;聯合國估計受災者達950萬人,佔全國人口9%。

各國紛紛伸出援手,美軍從日本調派士兵赴菲救災。
 
海燕所到之處7至8成房屋夷為平地,重災區萊特省(Leyte)首府塔克洛班(Tacloban)有如海嘯廢墟。有絕望民眾搜括超市以至紅十字會車隊,希望尋找糧食維生,亦有暴徒乘機搶掠電子產品;當局實施戒嚴,調動軍隊入城維持秩序。
截至昨晚,菲律賓官方確認至少1,770多人死亡,275人失蹤,估計傷亡數字將持續上升。萊特當局早前估計,省內死亡人數高達1萬人,約佔全省人口0.6%。
 
 
 
眼見菲律賓陷入人道危機,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伸出援手。中國政府及中國紅十字會分別捐款10萬美元,北京表示會按災情進展和國際溝通決定是否派員救災;台灣亦宣布向菲援助20萬美元。澳洲出手最闊綽,承諾提供約1,000萬美元賑災物資及人員。日本派出25人醫療團赴菲;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更稱自衞隊整裝待發,只要菲方要求,將赴當地救災。
 
 
 
美國則從日本基地調動90名海軍陸戰隊員,配合「大力神」運輸機及「魚鷹」傾轉旋翼機向災區輸送物資。士兵抵達塔克洛班後,都對當地情況感到震驚,指揮救災的準將肯尼迪(Paul Kennedy)直言當地一切都被摧毀,不知應該如何形容。
 
(來自經濟日報)
 
登 陸 前 的 「 海 燕 」 稱 得 上 是 個 「 完 美 颱 風 」 , 需 要 集 合 多 個 條 件 才 能 形 成 , 亦 和 氣 候 變 化 有 關 。 因 為 風 暴 的 形 成 要 靠 溫 暖 海 水 提 供 能 量 , 而 在 過 去 數 十 年 , 氣 候 變 化 令 海 水 表 面 溫 度 逐 漸 上 升 , 為 風 暴 提 供 更 多 能 量 。 根 據 美 國 的 國 家 海 洋 及 大 氣 管 理 局 的 數 字 , 現 時 地 球 每 過 十 年 , 海 水 表 面 平 均 溫 度 就 會 上 升 攝 氏 0.07 度 , 令 超 級 颱 風 形 成 的 機 會 更 高 。
 
(來自有線寬頻)

各國提供的救災物資陸續運抵菲律賓,但由於道路損毀,貨車不足,物資無法運到災區。在重災區塔克洛班市,許多人離開當地,除了因為缺乏糧食,亦擔心秩序失控。

美軍提供8架C130運輸機,並協助在重災區塔克洛班市的機場設置儀器,令機場可以恢復運作,加快物資運送,美國又宣布今個星期前會由日本沖繩,調派700名海軍陸戰隊員到菲律賓。

而以色列國防軍派出一支由150人組成,包括醫生、護士、心理輔導人員和後勤保障人員等的醫療救援隊前往菲律賓,幫助菲政府進行強颱風「海燕」過後的救援工作。

(from Sing Dao Daily)

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五人小隊遠征大帽山

        牛頓曾經說過:「站在巨人的肩頭上才能看得更遠」。我們,五位知己好友,於星期二便達成了一個共識:遠征大帽山。
 
        除了一位熱愛鑽研地圖的朋友曾經登上大帽山山頂,其餘四位都是首次在大帽山遠足。想到可以與好友一同登上全港最高的山峰,我已經感到興奮莫名。
 
        我們並沒有㩗帶甚麼裝備,每人只是簡簡單單一個背包及一對運動鞋,加上一股傻勁便沿著大帽山道上山去。
        初段的路程並沒有甚麼難度,但由於那處有大片林木,所以我們未能看到山下的景色。不久,我們的視線再也不受林木所影響。初時天氣尚可,我們尚且可以遠眺荃灣一帶的景色。我們能隱約看見位於山腳附近的一群樓房,頗有小鄉村的氣息。
 
        我們越往高處走,本來令人感到舒適涼快的清風也漸漸狂野起來。雲霧在山腰不斷翻滾,也漸漸令周圍的環境變得白濛濛一片。到達六百米以上後,能見度已經只剩約十米,被濃厚的白霧所包圍。周圍更間中傳來一些風聲,流水聲,鳥聲,甚至飛機在天空翱翔的聲音。縱使我們不能看清前路,我總覺得我們彷彿與天空很近,似乎觸手可及。
 
        當我們走到海坺八百米以上後,風勢明顯加強。我們找到一個由十數條柱圍成的圈子,覺得它充滿著神秘感,於是走進該圈子看看。
 
        豈料那個圈子的周圍佈滿了牛糞,令我們左閃右避。更令我們費解的是,狂風突然凌厲地咆哮起來,白霧彷彿如暴風雪般從四面八方撲來,叫我們吃驚得不知所措。我們為了紀念這個令人難忘的時刻,於是圍在一起拍合照,當然也是為了取暖。現在回想起那一刻,我對大自然的威力及風雲變色不免仍感到心寒。
 
       「大家不如折返吧!如果山頂的天氣......」我盡量令同伴在刮大風的惡劣情況下聽清楚我所說的話。其中一位朋友答道:「我們既然來到這裡,便不應就此放棄!」我們靜默了一會,最終決定堅持要到達山頂。這一刻,我們似乎都鼓著探險家的勇氣。現在回想起那一刻,我對大家團結一致的精神仍感到欣喜。
 
        遠離那個詭異的圈子後,風勢雖然疾勁,但也未有如圈子的狂風那樣令人站不住腳。曾經令我們感到煩擾的白霧此時也變得溫柔起來,似乎令我分不清是霧還是雨。我們有如步進了一個浪漫的白色國度。這種白色的浪漫,令我們忘卻煩憂,愛上這片美好的大自然。
我們沿途尋找路標,令我們得知距離山頂的路程有多長。當大家找到最後一個路標的時候,我們都表現得十分興奮。
        不久,一塊鮮黃色的警告牌呈現在我們眼前,再向前走便到達禁區的閘口。濃厚的白霧為禁區增添了一份神秘感。我們在閘口拍了一張合照來鎖住那一刻的時間。
        我們下山的時候,白霧竟然出乎意料地慢慢散去。我們終於看得到差不多整個新界西的壯麗景色,非常壯觀及雄偉。大家都沉醉於欣賞曼麗的風光,確實是人生一大樂事。我們甚至能遠眺香港的著名地標青馬大橋,這是多麼的振奮人心啊!
下午一時左右,我們在海坺約七百米處找到一片草坡野餐。那片草坡基本上像一個岩基般隆起,所以也是一個小丘。我們放下背包後,一同舒舒服服地躺在綠油油的草地上,仰望蔚藍的天空,忽然有了柳宗元「山之高,雲之浮」的感覺,令大家的心坎都感到身心舒暢。
        躺在草坡上一會後,我們開始進餐。在享受美食的同時我們也不忘到處拍照留念。石崗機場位於小丘的南面,但是當時並未有飛機升降。小丘的最高處有兩塊像馬鞍的奇石,為它增添了不少令人嘖嘖稱奇的奇態,從而令人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當然我們不會放過「一覽眾山小」的良機,感受一下山峰的雄偉氣勢,熱愛及欣賞這片郊區的美景。
        這次旅程令我體會良多,當然也大大改變了我對遠足的看法。以前我總是覺得遠足這玩意浪費時間,還要消耗大量體力。經過此難忘的旅程後,我覺得遠足是讓城市人放鬆身心的機會,同時也是與大自然接觸的好機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無論你是誰,熱愛行山都應是一件好事。
 
        站在巨人的肩頭上,才能看得更遠,看得更清。





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一風接一風

尤特,飛燕,天兔這些名字,相信不少香港人都耳熟聞詳。最近西北太平洋的風暴活動更是毫無減退的跡象。究竟發生了甚麼事?

今年並沒有大型的拉尼娜現象,海溫大致維持正常狀態。會否是今年的季風變得非常活躍?現時還未能下定論。抑或是受太陽活動所影響?這個原因的不確定性更低。

不過今年發生藤原效應的次數則相對較少,幾乎沒有。

可能是日益嚴重的全球暖化導致今年西北太平洋的風暴活動如此活躍吧!總而言之,這是大自然給人類的警示,不論明示還是暗示。